春天來了,但智能電視行業(yè)似乎還困在寒冬里。
隨便在社交平臺上翻一翻,就能看到——
【資料圖】
#智能電視充多個會員一年花近千元#
#杜絕智能電視套娃收費套路收費#
#智能電視層層收費逼哭老人#
#多家公司聯(lián)合倡議規(guī)范智能電視收費#
#智能電視如何留住用戶#
……
不管是平臺方還是用戶自己,看到這些話題時心情大抵都是復雜的。
在平臺那里,用戶挑剔、摳門、無理取鬧,慣常拒絕掏錢就罷了,不能白嫖就去微博吐槽,跑消協(xié)告狀。
在用戶那里,平臺狡詐、套路、欲壑難填,歷來吹得比做得好,巧立名目薅羊毛,不掏錢就化身廣告屏。
這幾年,智能電視的商業(yè)利益和用戶口碑始終坐在一個下不來的蹺蹺板上,一旦誰先出手打破平衡,誰就能把對方懸空晾起來。
一開始被晾起來的是用戶,“套娃式充會員”不是個例,一充再充,消耗信任,網友嘲諷“智能電視在消滅電視”。
等到用戶“揭竿而起”,就輪到平臺被晾起來:人民日報批評,七大OTT牌照商倡議,中國網絡視聽節(jié)目服務協(xié)會發(fā)布《關于規(guī)范智能電視收費行為的倡議書》……整個2月,智能電視在挨罵聲中度過。
而在此之前雙方其實早已多次交手,這幾年因為電視廣告爭議也曾幾度沸沸揚揚,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平臺方后退半步,比如在開機廣告上設置可返回關閉的功能。
從目前來看,此次依然是平臺方后退半步,各平臺已陸續(xù)在開機首頁上線“免費專區(qū)”,讓不愿花錢的用戶也有得看。
但這種“息事寧人”一定還會“四面漏風”。因為根本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商業(yè)利益和用戶口碑還坐在蹺蹺板上下不來。
要讓他們下來,或者把握好平衡,首先需要捋清楚兩件事:智能電視能不能收費?該怎么收費?
1、能不能收費?
先給出結論:肯定能。
在國外,電視從來不是免費服務,但由于國內電視頻道大多免費,只有央視3568這類為數(shù)不多的頻道屬于付費頻道,所以用戶每月繳納的有線電視收視費用價格并不高,且一次繳納即可全頻道觀看,同時大多都從綁定銀行卡中自動扣繳,這就給用戶一種無感的錯覺。導致用戶長期以來對電視內容消費持有一種“我為什么要花錢”的觀念。這并不正常。
任何一類服務都需要資金支持其運營和發(fā)展,只要不是由政府買單,那面向用戶收費就理所應當,但如何制定合理的收費策略,以避免用戶反感,是智能電視平臺方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而當前的智能電視其實給自己搭了一個四面漏風的收費策略。
過去電視廠商靠硬件盈利,現(xiàn)在靠預裝APK、開機廣告、第三方會員抽成等方式盈利,這就把自己逼進一個死胡同:用戶價值越少,越急功近利;可越急功近利,用戶價值就更少。在激烈的視聽競爭環(huán)境下,只盯著用戶錢包、應割盡割的短視行為,只會將用戶越推越遠。
而智能電視平臺方之所以出此下策,可能還因為它自己就身處在一個四面漏風的困境中。
眾所周知,智能電視平臺方并不生產內容,它們只是內容的搬運工。平臺方通過聚合模式,把愛優(yōu)騰芒B等內容搬運過來,但不同的內容歸屬于不同主體,均有屬于自己的會員系統(tǒng),收費自然也各異。盡管從理論上來看,平臺方在技術上完全能夠實現(xiàn)全平臺會員體系的打通,但在實際操作上由于各內容版權方的收費標準不同等因素,也增加了打通的難度。
既然打通很難,那就先做容易的事,于是套娃收費就成為整個智能電視行業(yè)的通用手法。曾打著“用戶為王”口號占領市場的智能電視,終于變成了用戶最討厭的樣子,被指責“吃相難看”。長此以往,或將直接影響整個電視產業(yè)的商業(yè)運營,甚至導致產業(yè)的衰退。
對此,流媒體網的觀點是:智能電視可以收費,但不能“吃相難看”。
2、該怎么收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