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我們長大啦》責任編輯張國文(右三)與長大后的英雄少年在新書發(fā)布會上合影留念。雷敏 攝
《我們在長大》《我們長大啦》,兩本僅一字之差的書,背后卻有著整整10年編輯與作者之間的感人故事。
兩本書的主人公都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涌現(xiàn)出的英雄少年。前一本書主要是他人講述英雄少年成長故事,后一本書則是英雄少年自己寫自己的成長故事。
第一本書:3年不曾放棄
“2008年地震發(fā)生之后,我就想做一本書,一本感謝的書,沒有想到,做成了兩本。”四川辭書出版社編輯、《我們在長大》和《我們長大啦》責任編輯張國文這樣說。因為,他曾親身經歷了地震的可怕,也真切感受過地震中的人性溫暖。
2008年6月,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lián)表彰了幾十名“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災優(yōu)秀少年”。當時,張國文就想做一本以漫畫形式介紹這些少年事跡的圖書。他很快組織好故事,找人畫漫畫。
但因為與少年一一聯(lián)系確認漫畫時間較長,再加上各種原因,書稿沒有很快出版。這其中,張國文一直沒有放棄,仍在與多方溝通聯(lián)系。
2011年年初,這本名為《我們在長大:抗震救災英雄少年成長記》的圖書終于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
因為距地震已有3年,所以除了講述英雄少年的事跡外,書中還加入了我的心得我的故事、我的最愛、我的夢想、我的真心話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2010年年底,張國文接到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一位負責人的電話,他說“你的書稿感動到我們了”。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把這本書作為推薦讀物向全省青少年推薦。
其實,在編這本書時,張國文就問自己:10年后,這些英雄少年會長成什么樣?于是,在第一本書出版時,他就向孩子們約稿,好好成長,10年后把你們的故事再編一本書。
第二本書:10年感情投射
5月6日,“5·12”地震10周年前夕,《我們長大啦: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十年成長記》出版。
在編第一本書時,張國文專門為這些少年組建了一個名為“我們在成長”的QQ群,由這些孩子自己參與管理。孩子們在成長中遇到的升學、工作、戀愛,都會在QQ群里進行交流。
張國文經常會在QQ群里和這些孩子聊天。“他們會有成長的煩惱呀,就給他們出主意,結果呢,有些同學就跟我很親近,有時候寄來一盒茶,有時候邀請我去他們的家……”孩子們很尊重張國文,有時候遇到什么事情也愿意跟他說。
張國文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孩子叫楊琳,地震受傷后轉到浙江省人民醫(yī)院治療??即髮W她選擇了醫(yī)護專業(yè),畢業(yè)后她又回到了浙江省人民醫(yī)院工作。因為離開家鄉(xiāng)有些生活上的不適,工作期間,她心理上產生了一些波動。張國文知道后,給她發(fā)了一篇勵志文章。讓楊琳非常驚訝的是,這篇文章正是當初楊琳作的事跡報告,她沒想到張國文還保存著。在報告中楊琳提到了自己如何開導同學。張國文對她說:“你是做別人思想工作的高手,怎么沒想到做通自己的思想呢?”楊琳恍然大悟,她不再煩惱,開始變得快樂。
張國文掛在嘴邊的還有一個孩子叫馬健。10年間,他走出汶川,去國外留學,考入美國一所知名大學生物化學專業(yè)讀博士。“他的事例證明了這個榜樣我們評選得好,他的事例同樣證明了他自己,他長大了。”張國文如此感慨。
花10年時間,跟蹤一個群體,講出他們的故事,張國文說,別人沒有辦法在短時間里拿出這么多有內容的東西了。如果沒有感情的投射,沒有相應的方法,沒有共同的體驗,沒有長時間的交流,很難把孩子們都吸引過來,參與創(chuàng)作,急功近利不行。
累積了10年,編輯時還是費了番功夫。《我們長大啦》這本書,每個英雄少年10年前的英雄行為由漫畫故事構成,10年間的成長故事由圖片構成,就像攥起的兩個拳頭,連接兩個拳頭的是整個群體互動式成長脈絡,點面結合,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把英雄少年接受教育、回報社會的平凡、鮮活、有趣的故事凝結成書,一方面體現(xiàn)了社會為英雄少年的成長提供了健康、良好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絕大多數(shù)英雄少年不辜負社會的希望努力成長、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對這本書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再次向全省青少年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