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蘇淮安警方通報,在公安部督辦下,他們以“打鏈條、打平臺、打團伙”為目標,依法打擊了7家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公司,涉嫌非法緩存公民個人信息1億余條。如此海量的個人信息被泄露,漏洞在哪里?大數據時代如何扎緊公民信息保護籬笆?
11月20日,《央視財經評論》邀請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主任岳運生和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進行評論。
個人信息泄露 漏洞在哪兒?
新聞鏈接:公安部針對此案暴露出的行業(yè)亂象,全面開展了打擊整治工作。截至目前,警方共立案偵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29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88人,繳獲公民個人信息4.68億余條,涉案金額9400余萬元,涉案公司非法緩存的公民身份認證數據已全部收繳。
岳運生:法律規(guī)定很健全 執(zhí)行待加強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主任 岳運生:現(xiàn)代社會只要使用智能手機,手機上就有很多App,這些App都可以采集個人信息。即使不用智能手機,買房、買車、辦理業(yè)務、貸款等很多渠道,你的信息都有可能被泄露。現(xiàn)在采集信息的渠道太多,你的信息被人采集后,又有人需要你的個人信息來產生利益。其實,圍繞個人信息保護在法律規(guī)定層面很健全,但是在執(zhí)行層面確實難度較大。
劉戈:個人信息更值錢 懲罰難度加大
央視財經評論員 劉戈:如今,個人信息比以前越來越值錢了,懲罰難度也加大了,為什么呢?個人信息越值錢,一些人從非法渠道獲取信息的意愿就更強了。以前獲取的信息可能只是電話號碼或門牌號,而現(xiàn)在的大數據時代,眾多平臺根據獲取的個人信息能更精準達到商業(yè)目的,而一旦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獲得,可能會更有針對性地實施詐騙等方面的犯罪行為。
個人信息安全 如何扎緊籬笆?
新聞鏈接:1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發(fā)布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在不斷變化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一些新特征,包括犯罪有組織化,“產業(yè)化”色彩濃厚。19.16%的網絡詐騙案件具有精準詐騙的特征,即不法分子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后有針對性地實施詐騙。
岳運生:提高保護意識 加大執(zhí)法力度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主任 岳運生:對于刑法相關規(guī)定中“情節(jié)嚴重”的認定標準,兩高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定義:非法獲取、出售通信信息、財產信息50條以上的,或者非法獲取、出售或提供通信信息、交易信息等公民個人信息500條以上的,或違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都可入罪。法律規(guī)定很清楚,但現(xiàn)在的科技手段導致執(zhí)法時在搜集證據等方面有一定困難,另外涉及的量也很大。
要扎緊個人信息保護的“籬笆”,首先,每個人要提高保護意識。第二,要加大執(zhí)法力度。魔高一尺,要道高一丈,科技手段在更新,在打擊違法犯罪時也要利用大數據,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打擊力度不斷加大,我相信,問題會得到有效遏制。
劉戈:信息平臺要把好第一道關
央視財經評論員 劉戈:我國互聯(lián)網經濟非?;钴S,網絡信息平臺成長迅速,也聚集了大量用戶。廣大用戶群體不僅意味著價值,還意味著責任。對眾多信息平臺來說,要守好第一道關,共同促進互聯(lián)網經濟健康發(fā)展。
來源: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