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上海的心臟地帶,有兩處以“人民”命名的地標——那就是“人民廣場”和“人民公園”。對這兩個地方,我和許多普通上海人一樣,是很有感情的,尤其是人民公園。
在我出生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民公園每年夏季的日客流量,據(jù)說已超過兩萬。兒時印象里,它山水如畫,小橋、茅亭、石凳……還有供人劃水的小艇。每次劃船,我總會情不自禁想起小學音樂課上教的那首《讓我們蕩起雙槳》,歌詞所描寫的心情和風景,便是當下的真實寫照。最令我瘋狂的是滑滑梯,據(jù)我母親講,每次去人民公園,不滑上數(shù)十、上百回,我是絕不肯罷休的。我仍然清楚記得,小朋友們挨個兒排隊登上梯子,“嗖”地一下從最高點滑下來時,那種雀躍的場面。七八十年代的滑滑梯還算新鮮產物,骨架是用便宜的方管或圓管焊好之后,刷上油漆,外部光滑,里面有些毛糙,可就是這樣一部簡單的游戲器具,烙在多少上海小囡的記憶深處,成為歡樂的代名詞。
2000年后,人民公園進行大規(guī)模改建,面貌煥然一新。蜿蜒的曲橋將園內水景分為荷花池和碧翠湖,小橋流水,縈回曲折,美不勝收。老舊的滑滑梯早已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旋轉木馬、碰碰車、過山車等更現(xiàn)代化的游樂設施。盡管已沒了往日足跡,但每年我總要去上幾次,或為了初夏的那一朵荷蓮,或為了心中的某一種情結。
當然要說到“情結”,老祖宗們也許更有發(fā)言權,他們見證過人民公園的前生。時值清同治元年,當時在人民廣場和人民公園的土地上,建著第三跑馬場(也稱跑馬廳),到了光緒二十年,跑馬廳跑道中央的土地,又建起了一個體育公園性質的場地,有網球場、板球場、高爾夫球場和馬球場等,并對外國人開放。這片人民的土地真正回歸到人民的手上,是在上海解放后。
1950年至1952年期間,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命令收回跑馬廳產權,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將跑馬廳的南部辟建為人民廣場,北部改建為人民公園,公園面積超18萬平方米,建設投資26萬。山環(huán)水繞、綠樹成蔭,架橋、修路、鋪植草皮……自此,人民公園開始有了最初的雛形。1952年的國慶節(jié),人民公園正式對外開放。新中國成立后的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題寫了“人民公園”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游客們在公園的留言欄上,寫滿了感激人民政府的詩句和話語。
行文至此,我忽然明白了:人民公園之所以成為人民的公園,是因它宣告了帝國主義罪行的落幕,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與發(fā)展。
如今,上海各類公園已數(shù)不勝數(shù),人民公園顯得如此普通,但我相信,每戶上海家庭幾乎都會留著一張在人民公園拍攝的照片——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座公園,它歷盡滄桑,與城市命運共沉浮,一山一石早已化為無形的血肉,融入上海人民的身軀之中。
關鍵詞: